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老子

属于:

本文作者:百科档 (www.lishiguan.com) 时间 : 2017-06-29 15:05:1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李聃(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姬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外字聃(音读:dān),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身份之争

历史上对老子的身份确认并不详细,《史记》一书的《老子韩非列传》认为老子疑似有三个可能,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

一是老聃,担任东周的守藏史藏书室官员,在洛阳管理周室的藏书及档案。史记中有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属河南省鹿邑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老姓李氏,名耳,字聃。另外在《史记正义》中记载,“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月角悬,鼻有双柱。周时人,李母怀胎八十一年而生。”。老姓出于老童,颛顼之后也。而李氏出于皋陶,“理”、“李”古通,该族以官为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审判。后人或称其姓李,或谓老为生而白首,或愈说愈玄,实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一说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转出亦有可能。“耳”与“聃”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如荀卿转为孙卿。老子即老聃或许是可以确认的,如《庄子》文中时常称老聃,见于《天运》篇,《庚桑楚》篇等。

二是老莱子,因老聃与老莱子的出生地相同。

三是太史儋,司迁在其《史记》中曾怀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太史儋曾出任周朝史官,故称“太史儋”或“周太史儋”。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周太史儋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老子》果然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故里之辩

老子确切出生地不详,关于老子故里的文字记载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省鹿邑县,《汉书》、《后汉书》及《资治通鉴》也沿用司马迁的记载,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镇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几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多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 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 《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 《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 《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 《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十五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械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十三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历孟姬也。”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径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镇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详下)。

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笔者幼时以至青年时代即在此镇读书、工作)。太清宫镇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濑(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镇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赖”)。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这也是目前海内外道教界的共识。

1991年时安徽省涡阳县教师杨光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上投稿《老子生地考辨》一文,得出老子出生地在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的结论,此说法存在争议。

孔子问道

后因为东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实际上名存实亡,多地发生叛乱,诸侯争相称霸称王,礼崩乐坏持续了二百多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发生“子带之乱”,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大量典籍被掠夺到楚国的国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职。 随后老子清心潜隐,与孔子来往较多。践土会盟后,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从鲁国国都(今山东曲阜)千里迢迢赶到洛邑(今河南洛阳)问向老聃礼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孔子年五十一,适周问礼于老子。后曰:“五十知天命。”。在今洛阳有“孔子入周问礼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问道图

著写五千言的传说

老子骑青过函谷关

相传,当时身为柱下史的老子不忍见周朝衰落,同时也为避祸而西出函谷关之前,被时任守关要职的“关令”(官名)尹喜拦住,并邀请作客,向他请教周礼。李聃在当时总结思想著述,并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而后留下五千言一书,又称老子,道教称《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

在神话故事中,尹喜看见土台(今-瞻紫楼)的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此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肯写“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传至今,所以古时又有“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的故事。杜甫在《秋兰》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老子个人思想

老子创有朴素的辨证法。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无为而治,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庄子》文中有提到老聃,如内篇、徳充符篇[8]及外杂篇。《荀子》天论编中也有接触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贵柔”。

去世

老子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逝世。《庄子》文中载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号而出”,是老子老死于秦国的证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隐居广阳山的六年说

据旧《沙河县志》、《顺德府志》和广阳山古碑记载,以及中国老子研究会专家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论证,认定广阳山就是老子昔年讲学、隐居修行的处所,并且邢台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国开坛讲经的第一道场。

东汉老子化胡说

 485px-Lao-c_2.jpg

一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老子化胡说源出东汉,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

三国志·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天师道祭酒王浮伪造《老子化胡经》,称老子携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被佛教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代旧事重提,朝廷举行辩论,结果,在当时道教失势,包括《老子化胡经》等经书被焚毁禁止流传。今各种《老子化胡经》俱无完帙,《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经》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老子的作品

五千言

老子像

《德道经》,又被人们广泛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书名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或可能始于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更前之先。全书形成于东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上下两篇,原文顺序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篇文不分章,相传是老子留下约五千言的著作。近几年考古工作后,与原通传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作比对,人们发现一些重要内容有明显差别,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初年这本书还没有统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派大生为巩固自身华夏正统地位,而故意密谋篡改此书。

《德道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其修辞比况,多以政治为旨归,被后世文士取法,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辩书卷,被尊为“内圣外王”的必学之书,以及“万经之王”。

十九世纪初,欧洲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这本书的外文译本已有近1000多种,涉及30多种语言,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品版本

《德道经》有三种版本比较主要:

  1. 第一种现行所见的最早文本是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那804枚战国竹简。
  2. 第二种版本是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本,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为了避讳等诸多原因,帛书的内容有所改动,全册的字体分隶书、篆体两种不同的书法,其中前两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1. 第三种是通传的汉代河上公本《老子章句》和曹魏王弼本,全书共有81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二章为《德经》。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都是从汉以来经每个朝代的文人墨客撰写流传而来。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作者争议

史学界对于《五千言》的作者究竟是谁,究竟哪一位是撰写《道德经》一书的“老子”,至今未有定论。

劳思光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应后于孔子、向孔子问礼的老子应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关令尹喜之邀著书然后出关的故事应为杜撰。易中天在其讲座中也曾表示,认为孔子向其问礼的那个“老聃”,应该不是撰写《五千言》的作者。民国初年学者冯友兰则认为道德经是在战国后期著作;学者胡适则认为这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 老子名言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阅读]

老子的书籍著作

  •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阅读]

  • 老子教南荣

    老子教南荣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阅读]

  • 老子教阳子居

    老子教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阅读]

  • 老子出世

    老子出世

    很久以前,有个叫做曲仁里的村庄。村前有一条如同小河般的赖乡沟。沟旁住着一家人,这家有一个闺女,已十八岁,生的非常美丽,知书达理,父母将她看作掌上明珠,不过这闺女非常奇怪,因为她[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虚位以待
推荐阅读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电视中古代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