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有啥经济原因?
本文作者:百科档 (www.lishiguan.com) 时间 : 2017-07-06 16:01:57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明朝灭亡原因
随着对明朝历史的深入学习研讨,笔者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明代的大跃退商贾之家不许穿绸纱”。似乎在告诉我们,商贾不许穿绸纱,就是“大跃退”的表现。
在笔者看来,这未免有些过于肤浅,过于表面。毕竟,一个朝代的进步与落伍,不能仅看穿什么,不能仅看外在性,而应抓住主干,把握实质,分析其存在的统治者理念、制度建设、经济政策等(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暂且不讨论)深刻内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按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以史为鉴,深知国富民穷之王朝断难久长,曾大力主张和实践过“藏富于民”政策。他说:“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明太祖实录》卷176)又云:“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明太祖实录》卷250)因此在洪武时期,明廷上下注重移民屯田,鼓励垦荒,还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降低商税,减免赋役,务求富民实效,确实取得了良好作用。不幸的是,后来继任的皇帝,尤其是明朝中晚期的几位皇帝,根本没有把这项好政策贯彻到底,落得个半途而废的结局,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再次发生和愈演愈烈。
实事求是地说,明朝的经济政策制定与贯彻,也不能完全怪后来的皇帝。朱元璋自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明代的财政经济政策还是具有连贯性的,它由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财政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彻底放弃商业化的努力,使财政经济退回到以广大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局面。就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宋朝经济政策的一种“大跃退”。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明朝以前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重农抑商,好在宋朝开国伊始,就对工商业经济十分重视,这也使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繁荣。譬如,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曾将商业化社会的建设推向了高峰。
有史料证明,朱元璋却十分痛恨王安石变法,他曾说:“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竞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他的“改制”的基本精神就是恢复重农抑商框架,以最落后的经济部门----广大农村为财政税收之基础,将大明王朝建筑在小农经济之上,厉行节俭,注重均平。
故明朝统治者打击工商业,商贾之家不许穿绸纱;百姓不许航海,对外贸易以进贡名目由礼部掌管。加之朱元璋又连兴大案,打击富豪,“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这样一来,就确立了以全国小自耕农为主要支柱的经济基础,保证了帝国农业自然经济的本位。
这意味着政府不再发展商业,不再追求用提高社会生产和流通效率来增加社会财富,而是完全回到小农经济时代。这样的经济只能在数量上膨胀,而没有效率和质量上的实质性进步。这样做的结果,政治上确实简化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治控制,但文明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只是王朝的循环。
自此,全国变成无数个村庄之集合,全国经济成为一个庞大的扁平体,除了千万个小农家庭,就是统治者。民众直接面对国家,没有独立性的中间团体的阻隔,没有中层的商业代理机构及各种审计、会计机构的监督,也没有适当的司法程序来维护,政府机构又由一班文学之士来主持,对地方的人户、田土、物价等实际情况很难做到切实了解。
在政府在摒弃商业化管理手段、将社会组织机构尽量简化的情况下,面对越来越繁复的社会事务,找不出恰当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只能对道德纪律、意识形态进行空前强化。于是,政治强化伴随着经济弱化,社会必然畸形发展。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矛盾越来越大,显然是对政权巩固不利,对社会稳定不利。
现代人一般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疑是有道理的,也是科学的。无数事实也证明,扶持农业,发展工业,搞活商业,是使国家发展强大、个人逐步富裕的基本原则。
明朝时期,由于科技还相对缺乏,工商业毫无疑问地充当起先进生产力推动剂的作用。当统治者做出重农抑商的错误决策,致使工商业的不发展甚至萎缩,对外贸易的减少甚至停止,自然会带来无可估量的经济退步。
即便是到了晚明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又有较显著的发展,被许多人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晚明在商业化方面仍远不及宋代。有研究成果表明,明代整个“铸钱当不出千万贯”,仅相当于北宋两年的铸钱量,岂不悲哉?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明代的税收政策确实在张居正之后得到了剧烈的强化,当时国家其实并不缺钱,最好的例证就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在国库里发现了大量高纯度白银。这说明:明朝中后期不是税收不利,而是没有把税收用在包括救灾在内的社会服务、社会救助方面,存在着社会事业管理方面的严重缺位。
正如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所揭示:明朝国家信用破产的证据是,掠夺的是官家,而救灾赈济的倒是李自成这样的强盗,郭沫若举出崇祯9年,武生李琎上书建议富家助赈、富家助饷,结果差一点掉了脑袋,而李岩带头放自家粮救灾,自己却进了班房,差点一命归西----两个例子说明了历史的讽刺:“官家在征比搜括,寇家在散财发粟”,结果人心自然颠倒,国家丧失德义合法性,显然明朝灭亡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由此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制度制约政权统治,是不争的事实与真理。因此,我们在谈论和分析明朝灭亡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在政治层面、军事层面,忘记或淡化了经济因素。换句话说,明朝经济政策的“大跃退”, 就是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开始,就是明朝从辉煌走向没落的伏笔。
受篇幅所限,更受笔者水平所限,浅析就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