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口状况介绍
福建人口的发展,历经曲折,一些主要历史时期的人口增 减,反映了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在国家兴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期,人口相应增长;反之,国家衰败,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口就萎缩。由于福建特殊的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人口发展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人口起落变化大,有时呈急升陡降态势。福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人口大的起落。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在唐宋时期,从唐建中(780~783年)到南宋 嘉定十六年(1223年),440年间人口增长5倍。之后,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268年间人口减少 62.83%。第二次人口大增长在清代,从雍正二年(1724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人口从142.92万人激增至2683.3万人,173 年间增长了17.77倍,这是前所未有的直线上升;紧接着人口急剧下降,到民国36年(1947年)为1105.73万人,50年间减少58.79%,下 降速度惊人,呈急升陡降态势。这两次起落与全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大衰降与全国同期人口的增长,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是人口的迁徙流动量大。历史上福建人口迁移频繁,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人口“大进大出”,促进民族融合,使福建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三是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快。全国人口增长:西汉元始二年(2年),全国人口5959.5万人,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升至37763.6万人, 前后相距1885年,人口增长5.34倍;西汉元始二年,福建在籍人口约4万人,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升至2683.3万人(此据清户部清册统 计数,可能偏高,需进一步考证),前后1895年,人口增长67.8倍。民国期间,全国人口在1949年约5.4亿人,比公元2年增长8倍,福建在 1949年人口为1188万人,较公元2年增长297倍,比全国快得多。
福建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南朝宋(420~479年)到唐建中(780~783年),人口由3.75万人增到53.65万人, 约350年内只增加50万人,平均每100年才增加14.29万人。从唐建中到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人口增到323.06万人,540年内增加 270万人,平均每100年增加50万人。宋嘉定十六年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人口增到1280.9万人,563年内增加958万人,平均每 100年增加170万人,总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增加到2009.86万人,65年内增 加729万人,总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
人口规模的扩大与膨胀,和占有耕地的比例越来越不协调。在唐代,福建已开发的耕地,供养五六十万人口绰绰有余。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年),全省人均耕地为5.3亩。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福建人口数增到323万多人,人均耕地约3.3亩。进入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全省人口已达到391.68万人,对于供养三四百万人口已感到负荷沉重。清乾隆中期,全省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人均耕地剩下1.7亩;咸丰元年 (1851年),全省人口超过2000万大关,人均耕地降为0.65亩;光绪十三年(1887年)降为0.54亩。由于粮食生产无法跟上人口增长的需要,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口米谷137.02万担,计1.66亿斤。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人口不断下降,但人口过剩问题仍然得不到缓和。 民国22年(1933年),进口米谷329.4万担,折合3.98亿斤;面粉103.23万担,折合1.25亿斤,两项合计进口粮食432.63万担,即 5.23亿斤,比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口粮食增加2.15倍。于是,福建人民只好大量出洋,以逃避饥荒和战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事业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再生产进入高生、低死、高增长 阶段。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从1950年的13.92‰下降到1963年的7.36‰,1984年又下降到5.5‰;人口平均寿命也从解放前夕的30多岁 提高到1982年的68.43岁(其中男性人口66.24岁,女性人口70.74岁)。但由于过去对人口问题的片面认识,人口出生率增长过快。从1949 年到1978年的30年间,全省人口净增1265万人,超过以前1000多年人口增长的总和。最高的年出生率曾达44.96‰(1963年),最高的年增 长人数达72.2万人(1970年)。人口增长太快,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从1974年开始,福建省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 地控制人口增长,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逐年递减之势,从1973年的32.25‰下降到1985年的17.49‰。值得注意的是:根据1982年人 口普查,全省人口中1~33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1.2%,超过全国平均66%的水平,人口失控的潜在威胁很大。据1994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推 算,全省1994年末总人口为3183万人(未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下同),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增长1.05‰;比1949年的1188万人 净增1995万人,增加1.68倍。1994年,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为16.2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6个千分点,全年出生人数为51.4万人,比上 年少生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9‰,比上年上升0.3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2个千分点,比上年下降 0.81个千分点。
-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