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历史

民国时期广东历史概况

一、民国前期的政局

(一)广东的光复与“二次革命”的失败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成功后,清王朝统治已穷途末路。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向革命党人表示反正,粤督张鸣岐陷于孤立,加之十八路民军“威迫省垣”, 张鸣岐被迫同意“和平独立”。11月9日,省城广州光复。各界推举胡汉民为都督。半个月内,或由民军发难推翻旧州县统治,或由当地新军或防营反正成立新政 权,或由当地长官宣布独立,省内各州县相继光复。但真正由革命党人掌权的并不多,不少地方的政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封建旧势力手中。

11月10日,胡汉民就任都督,宣布成立广东军政府,并任命各部部长,其中大多为同盟会会员。

广东军政府废除了清代的各级建制,将全省划为粤海、岭南、潮循、高雷、琼崖、钦廉6道,道下设县,将地方行政统一划分为省、道、县三级。道设观察使(后改设道尹)。

广东军政府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1.改革司法制度。一是实行司法独立,改变以往行政、司法不分的状况;二是取消初级法院,改原来的四级法院为三级法院,实行“三级三审制”,简化程序,“以方便人民”,并规定案件判决的期限;三是禁止逼、供、讯,废除清朝的刑具。

2.整顿军队,严肃军纪。广州光复后,城内外都驻有大批反正的新军、防营、绿营、旗营等军队,与各地开来的民军时有冲突。军政府采取策略使其互相牵制,并 发布军令,申明凡不听号令、挑起反正军与民军冲突、强买强卖、迫害各乡自卫武装者斩,维护了省城的安定。后又遣散了素质较差、纪律松弛的民军。

3.废除苛捐杂税,整顿财政制度,收广东官银钱局归军政府所有,并成立筹饷局,筹捐港币80万元,以缓和财政困难。

4.改革旧风俗。宣布“官吏为自治机关之职员及人民之公仆”,“应以先生或君相称”,不称“老爷”或“大人”;又倡剪辫放足,废止跪拜,禁止纳妾,严禁烟赌。

5.成立临时省议会。规定凡年满21岁,有广东籍或本国人在广东居住5年以上,秉性良好,不担任军警公职的人,都有被选举权,取消了清朝咨议局那种对议员 功名和财产的限制,扩大了民主。当时选出各界和各地区代表共120人,其中有妇女10名。议员中,同盟会会员占了多数。

上述措施对革除封建社会积弊、建立民主政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月下旬,清军张勋部向革命军反攻,包围南京。北方各省向广东告急。广东军政府即组织以姚雨平为司令的8000人的北伐军,于12月8日誓师北伐。广东 北伐军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战三捷,迫使张勋退到济南。次年2月2日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告成,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广东北伐军也随之解散。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当上了民国大总统。袁氏上台后,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国民党(由同盟会改组而成)领导人之一的宋教仁,并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出卖 国家主权。孙中山等乃积极发动讨袁,进行“二次革命”。民国元年(1912)5月1日,广东都督胡汉民通电反袁。6月,袁世凯先后免去了江西都督李烈钧、 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在孙中山的发动下,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福建、湖南先后宣布独立,继任广东都督的陈炯明也于6月18日宣布广 东独立,通电讨袁。但由于陈炯明部下不少军官被袁世凯收买,不听指挥,陈实际上无法控制局面。7月,袁世凯任命济光为广东宣抚使,率兵进攻广州,陈炯明 出走香港。8月11日,龙济光进入广州,出任都督,成为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广东进入了军阀统治时期。

(二)军阀在广东的统治

军阀在广东的统治分为两个时期,前为龙济光统治时期,后为桂系军阀统治时期。

龙济光在广东的统治长达三年,对广东人民犯下累累罪行:一是摧残民主,解散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省议会,查封《平民报》、《中国日报》、《震旦报》、《民国 报》等各大报纸,逮捕各报主笔,扼杀言论自由。二是残杀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凡是与革命党人有过联系的官兵,以及孙中山、朱执信委派到省城和各地活动的人 士,均被捕杀;同情和帮助过革命的新军全被解散;还借“清乡”为名,对群众进行烧杀淫掠。三是不择手段,搜刮、掠夺财富。于民国2年(1913)重开赌禁 以收取赌饷,两年收取近400万元;又实行鸦片公卖,并令妓院复业以收取花捐。还大量发行纸币,造成货币大幅贬值,民怨沸腾。

龙济光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广东人民的反抗。孙中山、朱执信、邓铿等革命党人先后多次策划和领导反抗龙济光的武装起义,但均失败。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民国4年(1915)12月和民国5年3月,蔡锷在云南、陆荣廷在广西先后宣布独立讨袁。在广东,孙中山、朱执信、邓铿等领导的中华革 命军,黄兴、李烈钧、陈炯明等领导的共和军,进步党人徐勤等领导的护国军,起而反袁讨龙。在各路讨袁军的进迫之下,龙济光被迫宣告“独立”以作缓兵之计。 民国5年5月,滇军李烈钧部受军务院之令取道两广由江西北伐,龙济光从中破坏,滇军被迫回师,击败济军,进逼广州。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遂任龙济光为督 办两广矿务,退往琼崖,以保存实力;又任陆荣廷为广东督军,朱庆澜为省长。9至10月,朱庆澜、陆荣廷先后进入广州,龙济光率残部退往海南岛,从此结束了 他在广东三年的统治。

桂系军阀陆荣廷进入广东后,把桂军大量调粤,又安插桂系人员控制广东军政要职,迫使非桂系的朱庆澜辞职,开始了桂系对广东的统治。

桂系在广东统治的5年间,对广东进行了经济掠夺。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桂系一如龙济光时开放烟赌,造成广东“烟苗遍地,赌馆满街”;又开征各种苛捐杂 税,人民不堪负重。更为甚者,将广东造币厂所出毫洋概运回桂,并强行向广东中国银行提取现款;大借内债外债(5年内共借债1665万元,大部分未偿还), 出卖广东的矿产资源。在受粤军所迫逃回广西之前,还一次过向广州商团勒索“让城费”150万元。此外,桂系军阀还纵兵淫掠乡民,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民国6年(1917)7月,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实行独裁统治,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中山遂到广州开展护法运动,并成立军政府,组织北伐。以陆 荣廷、莫荣新为首的桂系军阀表面上拥护护法,暗中却进行破坏,甚至杀害孙中山任命的北伐将领和募兵人员,并分裂军政府,排斥孙中山的领导,迫使孙中山辞 职,直接导致了护法运动的失败。

为了继续护法,孙中山决定夺回广东革命根据地,于民国9年(1920)8月令援闽粤军总司令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粤军分三路回粤,势如破竹,在民众的配合和支持下,于10月29日一举攻克广州,桂系残部逃回广西,桂系在广东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和第二次护法失败

桂系被逐后,孙中山返广州主持政局,恢复军政府,任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次年4月7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当选为非常大总统,撤销军政府。

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于6月下旬下令讨伐桂系。8月18日,滇、粤、赣各军攻克桂林,广西平定,两广归于统一。

两广统一后,孙中山积极整军北伐护法,并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后又迁于梧州。但陈炯明认为,以国民政府目前的军力和财力,尚不足以支持北伐,故而采取消 极的态度,并要求辞职。孙中山准其辞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长职,仅留陆军部长一职。民国11年(1922)5月,孙中山兵分三路北伐,先入江 西,连克数城。6月15日,陈炯明部将叶举围困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粤秀楼,随后电请孙中山下野。孙中山避走“永丰”舰,并电令入赣的北伐 军返粤讨叛。但北伐军回师韶关时,遭直系军队和叛军的夹击,未能返回广州。孙中山孤立无援,遂于8月9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第二次护法失败。

孙中退走上海后,委任粤军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联络杨希闵的滇军、刘震寰的桂军共同讨伐陈炯明,民国12年(1923)1月16日占领广州。陈炯明 退往惠州。2月,孙中山经香港抵广州,在东郊设立大元帅府,以大元帅名义行使职权。3月2日,改设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孙中山任陆海军大元帅,下设五部二 局二处一库,为孙中山第三次在广东建立的政权,广州国民政府之前身。接着,成立广东省政府,廖仲恺任省长。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建立后,一方面开展了讨伐听命于北京政府的桂军沈鸿英部,将其赶出韶关,一方面击退陈炯明部对广州的进攻。与此同时,孙中山派人赴苏联考察,聘请苏俄代表鲍罗廷担任国民党顾问,着手改组国民党。

(四)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和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

1.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就已接触到马克思的学说。光绪三十二年(1906),朱执信在《民报》第二号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简要 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民国8年(1919),香山县人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陆续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 义,是华南地区正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此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创办的《新青年》等刊物大量传入广东;广州本地办的《唯民》、《广东中华新报》、《国民 报》、《广东群报》、《新海丰》等,也在不同程度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广东籍学生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留日学生彭湃、李 春涛等,以及广东的进步知识分子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杨善集等,都通过各种方式,在广东传播马克思主义。

2.共产党广东地方组织的创建

民国9年(1920)秋,共产国际组织代表维经斯基派米诺尔和别斯林来到广州,与区白声、梁冰弦等无政府主义者联系,建立了一个共产党组织,有成员9人, 其中7人为无政府主义者。后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该组织。次年春,陈独秀在广州联络谭平山、陈公博等,成立了广州共产党小组(后在党史上称为广州共产主义小 组),先由陈独秀任书记,后由谭平山继任。此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6个地方组织之一。民国10年(1921)7月23日至8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有代表参加。会后,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正式成立。至民国11年6月,党员发展至30多人。

广东的共产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农运动,并支持孙中山和国民政府的各项革命行动。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工农运动的高涨

民国13年(1924)1月20~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此次大会,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方针。大会 选举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25人,其中共产党员谭平山和林祖涵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农民部长,毛泽东任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此次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形成。接着,调整大元帅府和广东省政府,使广东省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又创办黄埔军校,以培养军队骨干,蒋介石为校长。

由于国共两党合作后,实行扶助农工的政策,广东的工农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东成为全国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中央先后派遣了周恩来、陈延年、林祖涵、毛泽东等重要干部来到广东,从事统一战线和工农革命群众运动,并大力发展党、团组织。

农民运动:早在民国11年(1922),共产党员彭湃就在海丰成立农会,从事农民运动。其所创立的海丰县总农会,会员达10万人。国民党改组后,决定开展 农民运动,派遣特派员到各县组织农会,并于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民国14年5月,召开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农民运动进入了高 潮。至民国15年5月,全省有农会组织的县66个,农会会员62万人,占全国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有农民自卫军3万余人。各地农会组织农民进行减租、禁 赌、禁烟、废除苛捐杂税、惩办土豪劣绅等,把农民运动推向高潮,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

省港大罢工:民国13年(1924)11月,孙中山颁布了《工会条例》二十一条,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言论、出版、罢工的自由。次年5月,在广州成立中华 全国总工会,统一领导广东工人运动。工人运动逐步活跃起来。同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为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广州、香港的工人于6月19日举 行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罢工人数达25万人。23日,盘踞在沙面的英、法军队向经过沙基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打死52人,重伤170多人,制造了血腥的 “沙基惨案”。罢工委员会遂组织工人武装对香港实行封锁,使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香港变成“臭港”,直至次年的10月才解除封锁。这次罢工坚持了一年四个 月,这在中国的工运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运史上也是罕见的。

(六)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广东的统一

1.国民政府的建立

民国14年(1925)7月1日,根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撤销大元帅府,正式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推举汪精卫为主席委员,胡汉民、谭延 闿、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下设外交、内政、财政、司法、军事、教育、交通、商民等部。同时,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宣言》等。

7月3日,改组广东省政府,废省长制,设省务会议,推举许崇智为主席。下设民政、财政、军政、建设、教育、商务、农工7厅。

国民政府和广东省政府成立初期,主要致力于整顿内部,改革地方,统一军政和财政。主要措施是:设立监察院和惩吏院等机构,对政府机关及各级官吏加以监督; 成立军事委员会,将粤、湘、滇等各路军队指挥权统归国民政府,组编为5个军(后又增编3个军),各军效仿苏联红军建制;国家财政由财政部统一管理;作出多 项决议,支援省港大罢工。另对广东省作出两项决议:一是把广东94个县划分为6个行政区,二是开展剿匪运动。这些措施,为广东的统一和政局稳定以及保证北 伐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广东的统一

民国14年(1925)1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东征盘踞在东江一带的陈炯明,并取得了棉湖战役的胜利。但驻粤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6月在广州发动武 装叛乱,东征军遂回师广州,平定了叛乱。陈炯明乘机重新占据了梅、潮、惠等地区,并联合南路的邓本殷部,图攻广州。国民政府遂以蒋介石为总指挥,于9月举 行第二次东征。10月,东征军经过激战,攻下惠州城。此后,东征军进展神速,仅用两个月时间,彻底击败陈炯明,收复整个东江地区。与此同时,邓本殷大举北 犯广州,国民政府以朱培德为总指挥,发兵南征,击溃邓军,平定了南路,并于次年2月彻底打败邓本殷,收复琼崖。至此,广东全境统一。

(七)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四·一五”反共政变

民国14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为了实现孙中山的遗愿,维护约法,统一中国,国民政府于民国15年7月9日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得 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北伐军作战英勇,仅用9个月时间,便从广州一直打到武汉、上海、南京,占领了半个中国。12月,国民政府 迁都武汉。

与北伐节节胜利的同时,国民党右派与共产党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右派指共产党领导的广东工农运动“破坏社会治安”、“扰乱北伐后方”,双方的工会还发生流血冲突。

民国16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屠杀共产党人。15日凌晨,国民党广东当局也开始在广州实行“清党”,搜查和封闭了共产党 领导的团体组织,逮捕共产党员和亲共产党的群众二千多人,并进行大屠杀,有2100多人在此次“清党”中被杀害。接着,国民党当局又在汕头、梅县、韶关、 海口、雷州、肇庆、佛山、江门等地实行血腥的“清党”。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陷入了低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八)广州起义与中共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广州起义

广州“四·一五”“清党”后,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撤往香港,广东各地的共产党组织纷纷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右派的镇压。在三个多月内,全省约有34个县共举行40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有10个县攻占了县城。但这些起义都先后失败了。

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夺取广州、建立中国临时革命政府的部署。经一番准备,民国16年(1927)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 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在广州领导发起暴动,参加起义的工人、士兵、学生、农民达二万多人。起义者攻占了广州公安局和珠江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并成立了 广州苏维埃政府(后又称广州公社)。次日,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遭伏击身亡,国民党军队组织反攻。起义队伍为了保存力量,撤出了广州。国民党军夺回广州 后,杀共产党人和起义者5700多人。

由于广州起义比原计划提前举行并很快失败,起义前制定的全省暴动计划被打乱,未能如期举行。尽管如此,在广州起义期间,仍有南海、顺德、鹤山等十多个县按预定计划举行了起义,以支援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在中国第一次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联合起义的先例,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第一次在中国大城市中建立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尝试。

2.共产党在农村的根据地

广州起义失败后,广东的共产党人把主要力量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主要有东江根据地和琼崖根据地。东江根据地的主要地区是海陆丰、澄海、普宁、潮 州、饶平、梅县等县,全盛期包括广东东部20多个县、市,还发展到闽南和赣南,红军主力达四五千人,主要领导人变动较多,其中包括彭湃、古大存等。南昌起 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均转入东江地区,成为东江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根据地损失重大,民国24年(1935)后陷入低潮。琼崖 根据地的范围是几乎整个海南岛,主要领导人是王文明、黄学增、冯白驹。琼崖根据地虽多经挫折,但能一直坚持下来。

此外,共产党人还在粤北、南路、中区、西江等地开展武装斗争,一些地区还建立苏维埃政权,但大多只坚持不长时间便转入低潮。

(九)陈济棠治粤及“两广事变”

“四·一五”“清党”后,广东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桂系李济深手中。其时,国民党中尚处于宁汉对立状态,汪精卫为了把广东变为他反对南京特委会的基地,与张发 奎、黄琪翔发动“张黄事变”,驱逐了桂系,汪派遂掌握了广东的一切大权。共产党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后,桂系又重新入主广东。民国18年(1929),爆发 蒋桂战争,第四军军长陈济棠站在蒋介石一边,助蒋击败桂系,后又于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遂执掌了广东的军政大权。

陈济棠执掌广东后,曾因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而通电反蒋,并另组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的广州国民政府。但因“九·一八”事变发生,宁粤双方和解,广东局势得以暂 时稳定。陈济棠等通电取消广州国民政府,设立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表面上胡汉民是领袖,实际上是由陈济棠、李宗仁分掌两广实权。直至民国25年 (1936)夏,广东在陈济棠的统治下,维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陈济棠在其治粤期间,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兵力扩至15万以上;省内各要害部门和省、市党部,均由他的亲信控制。同时,他加强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镇 压,围剿中共东江特委的所在地大南山等地和琼崖地区的红军,打击国统区内的共产党组织,使共产党在广东的力量遭到严重损失,根据地丧失几尽。另一方面,陈 济棠加强对粤西地区土匪的清剿,使为祸粤西多年的匪患基本上得到消除。陈济棠把广东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为了经营好这个地盘,他重视知识和教育,吸收了一批 知识分子参加政府工作和生产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广东的工商业、交通和市政建设;鼓励垦荒植树,发展养殖业。 经过几年的建设,广东的经济明显好转,社会相对安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陈济棠治粤的8年成为民国期间广东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但陈济棠治粤期间, 为了增加税收,开放烟赌,使得当时广东的烟毒、赌博、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十分猖獗,官员的贪污腐败等也十分严重。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要求两广取消半独立状态,还政中央。陈济棠与李宗仁遂呈请南京政府领导抗日,实为反蒋,并发兵北上欲攻长沙。但陈济棠之举 受到了许多部下的反对。事发不久,陈军主力第一军长余汉谋通电拥蒋,陈的不少部下或公开反陈,或不听指挥。最为致命的是陈一向视为王牌的空军被蒋介石收 买,由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领,全部180多架飞机北飞投蒋。陈济棠见大势已去,不作任何抵抗,于7月18日偕家人出逃香港,广东因此也避免了一场兵祸。广西 李宗仁见此,遂转变态度,“两广事变”至此结束,广东军政大权遂归蒋介石控制。

(十)共产党广东地方组织的恢复和重建

中共广东地方党的组织自民国23年(1934)9月香港工委(省级领导机关)被港英当局破坏后,基本停止活动,但仍有少数基层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琼崖、 东江和粤北山区等地坚持活动;在广州、香港等地,也有少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以不同方式继续坚持斗争。民国25年,中共北方局先后派薛尚实、王均予 到广州、香港,开展华南地区的工作,并于同年9月重建了共产党广东组织,在香港建立了全省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稍后又组建了中共广州市委 员会和外县工作委员会,并于次年初与延安党中央取得了联系。此后,在各县陆续恢复和建立地方党组织,与在海南岛坚持斗争的中共琼崖特委也取得了联系。共产 党广东地方组织建立后,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力量,并开展发动抗日救亡的活动。至民国27年4月,根据长江局的指示,撤销中共南方工委,成立中共广东省委。 至广东省委成立时,广东共建立党支部87个,发展党员2600余人。

二、日军侵粤和广东的抗战

(一)日军侵粤及日伪政权的统治

“九·一八”事变之后,广东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抗日救亡组织不下六七十个。

民国21年(1932)1月28日,驻淞沪的第十九路军(大部分是广东籍军人)奋起抗日,得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广东各界人民的大力支持。

民国26年(1937)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广东军政当局表示了坚决抗日的态度,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高涨。国共两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后,共同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民国27年(1938)6月20日,日军进攻南澳岛。潮汕防军黄涛师与当地的抗日民众自卫团奋起反击,打响了广东军民抗日的第一仗。激战数日,双方伤亡甚重,终因日军人数及装备占据优势,南澳陷于敌手。

10月12日凌晨,日军乘粤东海防空虚,在惠阳县大亚湾登陆,然后长驱直进,未遇强力抵抗。21日,省城广州沦陷。此后,广东约三分之一的县沦于敌手,多是珠江三角洲和沿海等富庶地区。

在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广东省政府、国民党省党部和第四路军总司令部便撤退到曲江、连县,并在英德至河源一带布防,韶关成了广东战时省会。

日军侵占广州后,在广州成立伪政权“东亚联盟协会”,并在各占领之市、县筹设分会或维持会。民国29年(1940)4月,汪伪政权任陈公博兼伪广东省长,汪精卫的妻舅陈耀祖为伪代理省长兼省保安司令。

日军侵占广东后,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在珠海三灶、遂溪头岭、潮阳海门、佛山石湾等地,均留有日本侵略军杀害大批中国人的场所。

日伪在其统治期间,对沦陷区肆意搜括,压榨工农,摧残工商业,使广东的经济频于崩溃,人民生活极度困苦,饿殍遍地。又实行奴化教育,强迫学生学习日语,焚禁各种爱国和进步书刊,企图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又强抽壮丁作苦工和伪军,视之如马。

(二)粤北会战和敌后抗日武装的发展

民国28年(1939)11月,日军为配合桂南会战,在粤北发动攻势。12月17日起,日军分三路发动全线进攻,中国军队余汉谋的第十二集团军在花县等地 与敌军进行激战,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己方损失巨大,难以抵挡日军的攻势。由于南宁方面日军告急,粤北日军主力增援,余下的奉命后撤,余汉谋部乘机全线反 攻,收复失地,日军不得不退回其出击前的阵地,主力转赴桂南作战。

次年5月,日军投入4万余人,又向粤北大举进犯。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诱敌深入而歼之,敌军只好全线退却。至此,两次粤北会战以中国军队胜利而告终。

粤北会战的胜利,保卫了粤北和粤汉线,挫败了日军攻占战时省会、威胁湘桂后方的企图,振奋了人心。广州沦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东东江、珠江三 角洲一带和海南岛,组成了由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即后来的东江纵队、珠江纵队和由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而成的琼崖纵队),后来又分别在潮 梅、南路、粤中、西江等地组建了抗日游击队(即后来定名的潮汕韩江纵队、梅埔韩江纵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广东大陆和海南岛建 立了拥有近千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开展了抗日游击战,并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人数发展到近三万人,活动范围遍布全省70多个县,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 场之一。日军侵占香港后,广东的共产党抗日武装积极营救被困香港的文化精英,先后使何香凝、邹韬奋、茅盾、胡风、夏衍等300余名重要文化界人士和包括第 七战区司令余汉谋的夫人在内的500余名其他人士脱险。

广东国民政府所属的广东保安团队,也在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毙伤日伪军上万。国共两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扰乱了日军后方,有力地支援了主战场的中国正规军。

(三)日军投降

民国34年(1945)8月,日本政府宣布投降。17日,日本驻粤“总领事”下旗归国。稍后,中国军队收复原日军所占领之地。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 书。7日,新一军进入广州,正式接防。16日,侵粤日军签字投降仪式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受降。

三、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和广东的解放

(一)抗战胜利后广东的局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从各地开进广东,抢先占据战略要地。国民党官员紧随军队,进行“接收”,在广东恢复了它的统治。他们否认广东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存在,以“剿匪”为名,公开向省内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发动军事进攻。

民国34年(1945)8月底,国共两党代表开始进行和平谈判。9月16日,中共广东党组织广东区党委作出坚持长期斗争的工作部署,一方面坚持自卫斗争, 保存武装力量,保存干部,另方面作长期打算,隐蔽分散。这期间,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武装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在城市,中共广东区党委将组织分为半公开和秘 密两个工作系统,开展城市工作和统战工作。城市工作采取“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

同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议纪要》(“双十协定”),中共同意让出在广东、浙江等8个解放区。民国35年 (1946)1月,由国、共、美(国)三方组成的北平军调部第八小组南下广州调停。同年4月2日,国共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东纵北撤问题联合会议决议,中共同 意将东江纵队撤至陇海路以北。6月30日,东江纵队2583人在大鹏湾乘三艘美国军舰,撤往山东烟台。

(二)全面内战爆发和中共武装斗争的恢复与发展

民国35年(1946)6月,国共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同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致电香港分局方方、林平:“广东党今后 中心任务即在于全力布置游击战争。”11月27日,广东区党委作出关于恢复广东武装斗争的决定。广东在恢复武装斗争初期,用“反三征”(征实、征兵、征 借)来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不用共产党或过去各地原来的名义,而用民众的名义,称“自卫队”、“抗征队”、“护乡团”、“自救队”、“人民义勇 队”等。民国36年4月,提出“建立边界游击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共产党在广东的武装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广州和其他城市,共产党组织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成立广州工人协会等多个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并以香港为中心,开展统战工作和华侨工作,使国民党政府陷入了深刻的政治危机之中。

由于国民党政府在中原和全国主要战场已陷于危局,华南的战略地位对它来说日益重要。民国36年(1947)9月,南京政府行政院任命宋子文为广东省省 长,11月又取代张发奎,兼任广州行辕主任。宋子文到职后,对广东各地的共产党武装加紧实行军事“清剿”。但是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反而进一步扩大。 至民国37年底,广东共产党的武装力量达到45948人(其中琼崖7000人)。民国38年1月,除一直在海南岛坚持武装斗争的琼崖纵队外,在广东大陆及 与毗邻省份边界,又成立了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和桂滇黔边纵队。

民国38年(1949)春,共产党武装向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从而巩固与扩大了根据地,使东江、韩江根据地二三十个县联成一片,高雷地区与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地区、粤汉铁路以西等地区也联成一片,许多县、乡成立了人民政府,基本形成解放华南的战略总基地。

随着武装力量的扩大,民国38年(1949)下半年,又成立了粤桂边纵队、粤中纵队、粤桂湘边纵队。到广东解放前夕,广东省已有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8万多 人,在广东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政权和民兵、农会、共青团、妇女会等革命组织,为人民解放军主力解放广东全省创建了有利条件。

(三)赣州会议和广东的解放

民国38年(1949)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国民党政府首府南京。25日,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10月12日,又迁往重庆。

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对华南地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决定组成以叶剑英为第一书记的新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以下简称华南分局)。

同年9月7日,叶剑英在江西赣州主持召开解放华南的作战会议。11日至20日,又召开三次分局扩大会议和高级干部会议,这些会议通称为“赣州会议”。会议宣布了新的华南分局领导成员名单,部署了解放华南地区的工作,研究了接管城市和乡村的重要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会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和共产党的地方武装,分左、右、南三路向广州进军。右路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等部队,越过梅岭,于10月7日解放韶关,14日 解放清远;左路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等部队,沿南岭南下,于10月10日解放佛冈,直逼广州;南路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等,从河源南下,向东江以南进 军,解放了博罗、惠州、东莞,接着解放珠江三角洲诸城镇。10月14日晚,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到达广州,宣告广州解放。广州解放后,解放军乘胜追击,于 10月下旬在阳江、阳春地区,歼灭了余汉谋部的4万多人。在粤东,10月24日,闽粤赣边纵队解放了汕头。在11月、12月的粤桂边战役中,解放军在廉 江、博白地区,又歼灭了国民党军共10.6万人。12月21日,解放湛江。至此,广东大陆全部解放。

四、经济发展的起伏

(一)民国前期

清代后期,由于清政府逐步放开了对民族资本的限制,又颁行“新政”,鼓励办实业,因此,清末民初,广东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至民国元年(1912),广东已有工厂2400多家,其中以蒸汽或电力作动力的有136家,居全国各省之首。

这一时期,广东工业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发展的进程加快,使用蒸汽或电力为动力的工厂,民国元年(1912)只占0.16%,次年即增至6.16%,增长 速度极快。工业企业中,官办或官商合办的虽然在数量上占很少数,但其资本雄厚,设备先进,规模较大,占有绝对的优势,且主要投资于重工业。

这一时期广东的对外贸易也有较快的发展。广东进出口贸易货值逐年增多,至民国2年(1913)接近2亿海关两。广东农村经济受外贸的影响较大。其时,由于 国际市场对生丝的需求量大,珠江三角洲的蚕桑种植继续扩大,成为珠三角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但广东的蔗糖业由于受洋糖的排挤,出口大为减少,大批蔗农只好 改种花生和水果。

民国3~7年(1914~1918),西方列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经济压力减轻,广东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广东新开设的工 厂达106家,在原基础上,开办了橡胶、冶锑、肥皂、水力加工、粮食机械加工等新兴行业。电力工业也相应地得到发展。到民国8年,全省电厂增加到26家, 较民国2年增加了6倍。发电能力也大为提高。这时,广东开始出现较为大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先施公司、大新公司等。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也有了有增加。 但由于大战的影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输华商品减少,而广东经香港、澳门转运海外的货品量有增无减,外贸连年出超。与此相适应,航运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 立了多家轮船公司,其中较有名的有粤海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外贸方面,每年输入商品2亿多元,广东又由出超变为年年入超;资本方面,美、英、日等国纷纷在广东 投资设厂办企业。西方商品和资本的冲击,使得广东经济的发展速度转缓。在城市,不少企业在外资的排挤下停业、破产,特别是橡胶业所受冲击尤大。一些行业如 机器制造、陶瓷、针织、玻璃、肥皂等,则未受多大冲击,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发展较快,广州的土布厂在民国10年(1921)加入织造工会的 就达180多家;生丝出口量也有增无减。在农村,由于受洋货的冲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创办的手工业大多数关闭,工人失业;加之广东先后由龙济光和桂系军 阀统治,苛捐杂税沉重,自然灾害连年,普通农民生活困苦。总的来说,这个时期,是广东地方经济的停滞期。

民国14年(1925)6月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工业方面,由于发生省港大罢工,封锁香港,抵制英 货,减少了洋货对民族工业的冲击。全省的大电厂由国民政府成立前的一两家发展到16家,商办的轻工企业如火柴厂、肥皂厂、织布厂、制革厂、机器碾米厂、水 泥厂等纷纷建立。在农村,粮食增产,缺粮问题得到缓和,粮食进口减少;蚕桑、水果、甘蔗、烟草的种植均有所增加。蚕桑种植面积150万亩,达到历史高峰; 洋糖进口因省港大罢工而锐减,糖价上升,农民积极种蔗,因而种蔗和糖产量也增加。对外贸易方面,除生丝出口继续保持升势外,整个出口总值有所下降,进口则 有很大的增加。金融方面,于民国13年在广州成立了中央银行,发行纸币,又在各主要市设立分行,使广东金融大有起色,财政收入也大有增加。

此后,直至民国18年(1929)陈济棠治粤前,由于广东政局变化频繁,新军阀为争夺广东地盘而混战,广东的经济重新遭受到破坏,不少民族企业倒闭,商业凋零,外贸萎缩,内外债高积达2亿多元。

(二)陈济棠治粤时期

民国18~25年(1929~1936),为陈济棠治粤时期。这一时期,是民国建立后广东政局最为稳定的时期。为了克服广东的财政困难,增强自己的实力,陈济棠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广东的经济建设,使广东的经济步入相对繁荣的时期。

首先是财政金融的改善。陈济棠主粤不久,就整顿广东的税收,减税18项,增税136项。此项措施,使全省财税收入在半年内即增加50%。又开禁烟赌,重征 烟赌税。民国23年(1934),丈量全省土地,改征临时地税。经此整顿和改革,全省税收大幅增加,每年达7000多万元。又改组中央银行广东分行为广东 省立银行,在各地增设支行;组建广州市立银行和工商劝业银行,同时鼓励民营银行扩充业务,使商业银号到民国22年发展到近500家。财政金融状况的改善, 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流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工业方面,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广东的工业陷入萧条,产品滞销,许多企业破产,特别是过去出口量大的行业如丝织业所受的冲击 尤大。在此情况下,广东当局调整工业结构,投资5000多万元,于民国22~25年间先后建成糖厂、士敏土厂、硫酸厂、电解厂等20多家省营近代企业,设 备大多从国外引进,聘请大批留英美回国的学生为技术骨干,进行现代化管理,使得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近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当局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全 省的民营企业从数百家发展到2000多家,其中不少还引进新的技术设备进行生产。曾一度陷入困境的橡胶、机械、火柴等行业,也逐步摆脱困境,有了新的发 展。

农村经济方面,由于丝织业崩溃,农村中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大量桑地丢荒。为了使农村经济摆脱困境,广东省当局一面改良蚕桑业,以提高蚕丝出口的竞争力, 挽救蚕桑业,另方面在贷款和收购上给予优惠,鼓励农民改桑基为蔗田,大量种植甘蔗,并引进和改良甘蔗品种,创建十多个省营农场,垦荒种蔗。与此同时,组织 兴修水利,鼓励植树造林,建立十多个渔业区和数十万亩浅水养殖场,使农林渔各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交通建设方面,大力修筑公路和铁路,疏浚内河航道,改善航运,创立西南航空公司,在全省内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立体交通网。至民国14年(1925),已修筑公路4000多公里,居全国各省之冠,其中干线公路达17条,支线300多条。粤汉铁路也于民国15年全线通车。

工农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省城广州,商店不断涌现,仅民国22年(1933)上半年,广州新开张的商店就多达3600多家,形 成了惠爱路、上下九路和西濠口等几个中心商业区,著名的大三元酒家、爱群大厦、金星电影院也于这一时期落成。除广州外,佛山、江门、汕头等市的商业也有了 一定的发展。

市政建设这一时期也颇令人瞩目,仅以广州而言,先后修成了清平路、西湖路24条马路,及海珠桥、西堤码头,著名的建筑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市政府大楼等也于此时相继建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沦陷区的经济

民国27年(1938)10月至28年6月,日军相继占领了惠州、广州、佛山、江门、汕头、潮汕、海口等城市及珠江三角洲、潮汕和海南岛等地区,对这些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民国29年5月汪伪省政府成立后,对沦陷区实行经济统制,为日军的侵华战争服务。

金融方面,日军在占领广州后,即设立广东银行,大量发行军用券和中储券,排挤和打击法币、粤钞和港币,企图垄断广东的金融,造成沦陷区币制混乱,物价暴 涨。同时,大量征收苛捐杂税。对沦陷区的工业企业,则进行野蛮的破坏和掠夺,先后炸毁、占据和劫迁工厂2000多家,并对重要的工矿业全部进行统制,还以 入股、没收、拆迁甚至抢占等手段吞并或操纵大批工业企业,通过这些企业掠夺大量的铁砂、钨砂、宝石等重要资源,给广东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太平洋战争 爆发后,日本国力枯竭,对侵华日军的物资供应减少,日军在加紧掠夺广东的资源的同时,也允许民族手工业的存在,故此后广州开办了生产日用品的工厂350多 家。对粮食和其他重要的军用、民生、军需等类物资,日军将之列入统制范围,达100多种;同时对重要的出口物资如生丝、茶叶、蚕茧等15种也进行统制,供 日本换取外汇,并实行低价收购,使得许多农民无利可图,遂弃种经济作物,田地大量丢荒,农村经济衰落破败,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2.国统区的经济

省政府北迁韶关后,仍维持着对粤北、粤东、西江、南路和琼崖腹地的管治。这些地区的面积和人口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的经济原来就较为落后,加上日 伪的封锁,因而财政十分困难。为了改善统治区的经济状况,省政府制定了“以粮食生产与工业建设同时并进”的施政纲领,开展经济建设。

当时,国统区最突出的问题是缺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省政府除从湘赣等省调粮外,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并推广新稻种,又大力推广冬种,以提高粮食总产;开展 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垦荒,提倡多种木薯、玉米、山禾、番薯等备荒粮。这些措施的推行,使粮食生产得到了增加,对当时的缺粮问题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

工业方面,省政府迁韶后,采取措施复兴省营工业,同时鼓励发展民营工业。但由于国统区原有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最初两年成效不大,省营工业仅建成电池、肥 皂、药棉3家工厂。至民国33年(1944),才略有起色,建成了粤北铁工厂等省营企业。但由于进口渠道不畅,所建成的企业,设备比较落后。民营工业,民 国31年统计,有480余家,但规模都较小,资金缺乏,且多是手工操作。由于日伪的封锁,国统区的工业原料和资金均极为缺乏,产品成本昂贵,又时常受日军 飞机轰炸的威胁,处境十分困难。这一时期,由于大量难民和商贾为躲避日军流入国统区,造成了国统区商业的畸形发展,东江的兴梅和粤北韶关等地店铺林立。战 时省会韶关,商店、戏院、酒家、茶楼四起。但与此同时,走私、黑市十分猖狂,物价也十分高。

(四)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涌入,加之雄厚的官僚资本的进入,广东的民族工业无法与之竞争,处境十分困难,大量的企业停工、减产甚至破产。民国 35年(1946)初统计,广州倒闭的商店达二万多家。民国37年上半年调查,广州的工厂经常停工的达60%,火柴、纺织、橡胶等行业的工厂,倒闭的达 70~80%。

农村经济这一时期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由于打内战,国民党广东当局在农村大量征兵,抓捕壮丁,加上各种劳役,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大片土地弃耕,农作物大幅减产。民国35年,全省丢荒耕地面积达43%,夏收产量不及常年产量的30%。农民极度穷困。

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填补巨额财政赤字,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广州市每市担米的价格,民国35年 (1946)3~4月为法币9000元,至12月达9万元,到民国37年8月竟飞涨至1800万元,法币已失去信用,人们以港币、美钞等作为流通币。为改 变这种混乱的局面,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结果造成更大的混乱,物价上涨速度更快。后又在广州发行“银元券”,也无补于事,整个经济实际上 已经崩溃。

五、文化、教育的成就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是广东教育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及平民教育都同步发展。

初等教育:民国初年,根据《壬子癸丑学制》,广东实施全国统一学制,初等小学(后称国民学校)四年为义务教育,男女同校。至民国25年(1936),全省 小学数迅速上升至2.44万多所,在校学生153万人。抗战期间,受战事影响,初等教育一度萎缩,民国29年全省小学减至1.62万余所,学生139万 人。抗战胜利后,实施“第二次国民教育五年计划”,初等教育有所发展,至民国38年,有小学2.8万所,学生159万人。

私塾初期与小学同时存在,作为城乡初等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民国3年(1914),广东教育科下令改革私塾,规定采用部定教科书,增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民国15年,下令改私塾为小学。至民国26年,广州仅余私塾5所。

中等教育:民国初年,广东改府学堂为省立中学,并创办了一批公立与私立中学。至民国25年(1936),有中学253所,在校学生6.28万人,居全国之冠。后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和抗战的影响,发展缓慢,至民国36年,仅有470多所。

与此同时,注重发展中等师范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师范教育。民国初年,广东已有各种师范学堂。民国11年(1922)新学制颁布后,广东的公立 和私立中学均相继开办高中师范班。民国18年又通令各县设乡村师范学校,不少县遵令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也有数十所,多数为私立。

高等教育:广东最早的几所大学是由原有的高等学堂改变而来。其中有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均颇具规模。至民国 13年(1924),广州地区已有大专高校12所。此后,又相继成立广东国民大学、广州大学和千顷商科大学,改广东大学为中山大学。陈济棠主粤时期,政府 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并创办省立襄勤大学、省立医学院等。抗战时期,政府对高校进行调整合并或迁校,高校数有所减少,但学生人数却有所 增加。抗战后,广东的高校略有发展,广州市一地,有高校16所,学生近5000人。

平民教育:民国前期,政府较为注重发展平民教育。这是广东教育的一大特色。当时以国民党中央或中央各部名义开办的平民学校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妇女运动讲习 所、国民党政治讲习所、党立宣传员养成所、商民运动讲习所、童子军领袖养成所等;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和广州市党部开办的有宣传讲习所、青年训育所、妇女运动 讲习所、等;此外还有省港罢工委员会、省农民协会、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等团体主办的的各种训练所或训练班,以及各种工人夜校、农民夜校、妇女夜校等。这些讲 习所、学校和训练班,对提高民众的总体素质、培养各类人才和革命干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共分裂后,这些讲习所和学校大多消失。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

入民国后,广东诗界继承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在新诗创作方面创出了自己的特色,白话诗很快就取得了优势的地位。初期的白话诗作者如朱执信、阮啸仙等大多同时 也是反封建的革命者,他们的作品也以宣传革命为主。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影响,广东的新诗创作也趋于成熟,较有代表的是李金发和梁宗岱。李氏主要受法国 象征派诗人的影响,其作品多哀叹人生的艰辛,抑郁凄凉,消沉颓废,代表作是《弃妇》。他是将法国象征派手法介绍到中国并将其融进中国诗坛的第一人,为中国 象征诗派的代表。梁氏则更多地受英、法等国浪漫主义诗人及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其作品颇为含蓄且自然,体现出一种美学的追求,在国内诗坛中也颇具影响,被 誉为“才华横溢的南国诗人”。此外,还有冯铿、蒲风、黄药眠等,在国内诗坛较为活跃,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2.小 说

民国时期广东的小说界在全国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小说创作较为突出的是梅县人张资平。张资平一生创作小说30多部,发表于民国11年 (1922)的长篇《冲积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当时的文化思想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他在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为汉奸。大革命失败后,广东文坛出现了一个革命文学群体,如初期的洪灵菲、冯铿、戴平万等,后期的丘东平、欧阳山、草明等,他们在不同历 史阶段创作了一批批与革命密切相关的小说,丰富了现代中国文学宝库。而慧星黑点的《战线》,黄谷柳的《虾球传》,侣伦的《穷巷》,是这一时期较为杰出的代 表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据有一定的地位。

3.音乐、戏剧、电影

随着西方音乐和西洋乐器传入中国,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受其影响,涌现出一批音乐人才,其中成就最高的为番禺人冼星海和海丰人马思聪。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期间创 作了《黄河大合唱》和《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反侵略进行曲》等一批救亡歌曲,以刚健新颖、朝气蓬勃的艺术风格去感染、号召人们同侵略者进行坚 决斗争,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思聪早年在国外接受西方的音乐教育,有“音乐神童”之称。(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lishiguan.com 谢谢啦!)回国后,他挖掘民歌素材,把这 些素材糅进自己的作品中,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揉合起来;他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创作和演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间音乐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丰富,在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何大傻等人的努力下,广东音乐吸收了外地民间音乐养分特别是西洋乐器及其表现手法,丰富了广东音乐的内涵,使广东音乐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州音乐在这一时期也走向了成熟。

这一时期,流行于广东的粤剧、潮剧、汉剧以及琼剧,从剧目到唱腔都得到了改良,编出了不少新剧目,一些宣传抗日的剧目对鼓舞人们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的作 用。话剧作为一种新剧种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主要是抨击旧制度的腐败,宣传新观念,特别是进行抗日宣传,很快就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广东的话剧相 对来说艺术化程度不够高,艺术成就不太突出。

民国时期广东在电影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广东新会人黎民伟于民国2年(1913)在香港与美国人合作组建了华美影片公司,并拍出他的第一部影片《庄子 试妻》,其妻严珊珊在剧中扮演婢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演员。此后,广东女性冲破世俗偏见,相继走上银幕,其中胡蝶、阮玲玉等成就斐然,成为中外著 名的电影明星。广东籍的郑君里、蔡楚生等,更是中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导演。他们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对民国时期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4.绘画

民国时期广东画界的主要成就是岭南画派的产生。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是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这一画派的特点是将西洋的某些绘画技艺融会进传统的中国画 中,从而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中国画。岭南画派创立后,代有才人,影响遍及全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画宝库,对中国画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

广东的自然科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科学方面,岭南大学蚕桑科于民国8年(1919)成功培育出无病毒的新蚕种轮月蚕种,改变了蚕病丛生、 影响蚕丝产量的局面;民国15年,著名农学家丁颖利用野生稻与农家稻品种竹粘杂交,成功地培育出“中山一号”稻,这是世界上首次将野生稻的抗恶劣环境的种 质成功地转移给栽培稻种的试验,后经过系统选育,先后育成“包胎矮”、“包选二号”等60多个品种,创立了水稻品种的变型性理论,并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 纪之久。生物学方面,著名生物学家陈焕镛对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的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类,是华南植物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岭南大学教授陈心陶于民国26 年在广东曲江县发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为中国的血吸虫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他如天文学、地球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虚位以待
推荐阅读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电视中古代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